把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分几步?-世界速看料

BRTV特别关注

2023-05-06 13:13:15

敦煌莫高窟伫立千年


(相关资料图)

如明珠般闪耀在世界文明长河中

但同时起甲、酥碱等病害也在威胁文物安全

为了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20世纪80年代末

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

换句话说,就是把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游客在莫高窟游览(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历经30余年发展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

莫高窟以更年轻的面貌从大漠深处来到“指间”

那么把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分几步?

这背后,又留住了谁的青春芳华?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熊业腾(中)和同事在洞窟内查看刚刚采集到的图片(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制定拍摄方案是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

熊业腾出生于1995年

从西安来到莫高窟

对他来说,给洞窟采集图像是全新的一课

洞窟千面,拍摄也是“一窟一方案”

使用什么样的镜头,怎么搭设轨道

都要细细琢磨

熊业腾说,“莫高窟100多年前的照片和现在差别已经很大,记录保护刻不容缓。”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采集人员何文江在洞窟内进行壁画图像采集(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拍摄采集是数字化保护的第二步

“90后”何文江被敦煌文化吸引

凹凸不平的壁画、狭窄的缝隙、高处的斜面……

每一次快门都是一次实验

洞窟寒凉,不少同事夏季裹上羽绒服、穿着护膝工作

只为留下最真实清晰的文物信息

往往拍摄一天

最多也只能保留下来十多张

何文江说,“采集是重要一步,一定要做踏实,才能不影响后续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正在拼接壁画图像(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采集过后,便要“拼图”

壁画拼接像绣花

今年36岁的年海丽13年专心“拼图”

她乐在其中

壁画拼接过程中为了避免形变

只取每张图像中间最核心部分

时间久了,年海丽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年海丽说,“要耐下性子才能将图拼好。”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的韩雪正在查阅“数字敦煌”资源库(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海量资源,酝酿共享运用

今年33岁的韩雪十年间

研究数字资源的展陈创意运用

保持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捕捉速度

“头脑风暴”成为工作常态

“数字敦煌”邀请全球共享文化成果

她说,“多元探索才能实现数字化成果创新性转换利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展示敦煌壁画文创产品(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文化资源的下一步,旨在走向公众

在29岁的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和她的同伴的手中

敦煌艺术幻化成实用与美学兼具的文创产品

28岁的王嘉奇也在莫高窟找到了人生目标

他立志成为敦煌文化的传播者

架起古老和现代的连接之桥

匠心打造的“伽瑶”仙子

让敦煌文化以虚拟人的形式“试水”元宇宙

敦煌故事依托新媒体向更远处传播

截至2022年底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摄影采集

178个洞窟图像处理

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162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

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从一幅高保真复制壁画前走过(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创意转化方兴未艾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一代一代人坚定踏实向前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爽

责编:李颖

最新资讯

猜你喜欢

“疫”不容辞 火焰蓝的特殊“11·9”

2021-11

驴肉店里的培训班号称“考研包过”?济南警方侦破作弊案

2021-11

多地喊话!这类人拒不回国将注销户口!

2021-11

内蒙古民警暴雪中徒步8小时 寻回走失牛群

2021-11

浙江天台500多名视障者“重见天日”:好日子在光明中开启

2021-11

四川多所高校学子用“青春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2021-11

成都理工:三次全员核酸均为阴性 “三万人吃喝没人管”

2021-11

那年今日 | 一张漫画涨知识之11月10日

2021-11